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义诊中心(牙科)


守护健康 • 拔除病苦

用爱肤苦难,用悲智拯救众生


2004年新加坡慈济医疗志业掀开崭新一页,从海外的离岛义诊转而开始扎根本土。在当时卫生部的许文远代部长的支持下,慈济义诊中心(新加坡)于8月1日在牛车水登婆街成立,为周边社区的独居长者及低收入家庭,带来免费的中西医门诊和牙科服务,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随着慈济在牛车水的旧会所于2007年底归还业主,义诊中心的服务业暂告停止。后来在卫生部、丹戎巴葛集选区国会议员陈振泉先生及拉丁马士社区基层组织的支持及协助下,2008年义诊中心顺利地在红山社区找到新家。新址面积近五千平方英尺,规划了看诊室、牙科室、健检室、小型手术室、X光室、会议室等等,设备齐全,宽敞舒适。

2008年11月1日迁移启用后,义诊中心为独居长者、低收入户、慈济照顾户和月薪低于八百新元的外籍客工,提供免费的西医内科、中医和牙科义诊。新冠疫情期间,义诊中心遵循防疫措施,守护弱势群体的健康,两年来共服务了一千两百多名西医内科和牙科病患。

其中,牙科团队自2018年开展CASA-MODAL牙科往诊项目,弥补弱势群体牙科资源的不足。团队定期前往残智障院、疗养院等机构进行登门牙科服务,疫情期间仍陆续推行。截至2022年三月末,此项目已嘉惠十二家疗养机构,超过810名院友。不仅如此,义诊中心牙医部亦在疫情趋缓时期陆续安排特殊病患前来接受治疗,一名病患通常需花上半天时间,牙医团队亦不言累。

 

慈济义诊中心(新加坡)

地址: Blk 90 Redhill Close #01-400, Singapore 150090
电话: (65) 6479 5974
电邮: freeclinic@tzuchi.org.sg

(已暫停服务)

特殊护理牙科义诊服务 (已暫停服务)
(只接受预约病患,须通过财务评估方可预约)


服务对象
须至少符合以下全部条件,还需评估其他因素:
  • 身心失能,影响作息(例如中度智力障碍,混合残疾)
  • 具有医疗复杂性(例如符合 ASA IIIb 或等同标准)
  • 属于社会边缘群体 (例如持有蓝色CHAS卡)
  • 患有其他牙科资源(例如,家庭护理牙科)难以有效解决的牙科问题

看诊时段
星期一至五
• 9am  12.30pm
• 1.30pm – 4.30pm

询问/预约
星期一至五
• 9am  12.30pm
• 1.30pm  5pm

电话: (65) 6479 5974
电邮: 
freeclinic@tzuchi.org.sg

评估表格
下载

牙科义诊服务(暫停至另行通知)
(只接受预约病患,须通过财务评估方可预约)


服务对象
  • 蓝色社保援助计划(Community Health Assist Scheme, CHAS)卡持有者
  • 蓝色CHAS卡持有者的家属(永久居民或长期居留证持有者)
  • 建国一代卡(Pioneer Generation card)持有者
  • 18岁以上,家庭每月总收入低于S$2,000者,或个人每月收入不超过S$800的独居者
    *挂号时需出示薪水单
  • 机构转介的特别病患
  • 慈济照顾户,或通过本中心或慈济义诊中心评估后有需要的病患

西医义诊服务(已暫停服务)


服务对象
  • 社保援助计划(Community Health Assist Scheme, CHAS)卡持有者
  • 社会福利卡或医疗福利卡持有者
  • 全国肾脏基金会医疗卡持有者
  • 来自温情之家(Humanitarian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Economics, HOME)的转介病患
  • 评估后有需要的慈济照顾户
  • 家庭平均收入不超过每月S$1,500的新加坡公民(非CHAS卡持有)及永久居民
    *挂号时需出示所有家庭成员的薪水单
  • 持有不超过1年居留权者
  • 个人收入每月低于S$800的工作准证持有者
    *挂号时需出示薪水单

 


相关新闻

善食坊与牙科中心落成 编织预防保健网

善食坊与牙科中心落成 编织预防保健网

慈济善食坊引领居民探索饮食与健康的关联,慈济社区牙科中心则为社区弱势与长者,铺设口腔健康之路。两者一医一食,皆关乎口的幸福健康,也会相辅相成,共同织就社区关爱的保健网。

牙科助理培训 支援年长患者和看护者

牙科助理培训 支援年长患者和看护者

在第四堂牙科助理志工培训课中,志工学习搬动和转移病患身体到牙科椅的技巧,也从非营利组织照顾者联盟(Caregivers Alliance Limited)的实务分享中,了解常发生在年长者身上的失智症,及看护者如何寻求资源与支持。

  当医生走入你家

当医生走入你家

居家医护现场,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接触往往更加“零距离”。“进到家里,病人变成是一个人,背后是一个家庭。你看到病人的生活环境,更能设身处地,思考怎么样才能够真正地帮到他。”医生何欣芩说道。